比赛记录

1911年至1940年

菲茨罗伊•劳埃德于1911 年受委任为上海游艇俱乐部会长, 他常常驾驶他的大西洋三号游艇出赛。在买下Ethel L 号游艇(后改名为伊芙琳号) 后, 他又参加更多赛会。伊芙琳号在1911 年与1912年多次出赛,也赢得一些奖项。

自此之后,她却甚少出赛, 这可能是因为她被认为比较适合作为游览帆船或沿海游艇, 虽然过后的几任艇主都是活跃的游艇驾驶人以及游艇赛会的选手。

伊芙琳号游艇参加竞赛的日子不长;在这段时间,《北华捷报》曾为她刊登几篇饶有趣味的报道。其中一篇详细叙述了吴淞外滩进行的一场40哩的沿海竞赛。当时,伊芙琳号明显地被其他对手击败, 在驾驶技术与临场处理方面比较逊色。然而她在恶劣天气下的航行性能却备受称赞。她的甲板上被淋湿的部分不大, 船身的浮力较强, 也较干燥,虽然速度由于比较平面的船首而被拖慢。如果她的船身长多五呎,再加上有适合的压舱物, 则船速可大大提高, 那就几乎可算是一艘‘十全十美的游艇’。另外,就像现任艇主的情形一样,当时的艇主在绕过一个关键的浮标时太快抢风调向, 也没有多用适当的辅助风帆,尤其是前桅大帆。

多数的游艇赛会似乎都在汹涌的海面上进行。《北华捷报》的一篇报道说,在一次的比赛中,海上有强风,伊芙琳号扬起了大三角帆,必须绕过一个炮艇的浮标,“那次的移帆转向很难处理,就连厨师也得帮忙操纵主桅帆”。

 

另外有一篇报道记录了她于1911年参加该俱乐部的首届哥林多盃游艇赛会而获奖。这是菲茨罗伊担任会长时举行的竞赛;这倒令人怀疑,其中是否有人为操纵比赛结果的可能, 因为她的竞赛成绩一向乏善可陈。尽管如此,这项比赛规定,游艇的船员必须是业余性质而非专业性质,这可能是她得以胜出的原因之一。报道指出,她的表现很好, “扬起了大帆, 顺着强风”, 获得胜利。比赛过后,《北华捷报》报道,“会长在Ethel L 游艇上举行庆功派对,总共68人聚集在主甲板上也毫无局促之感,使人对她所提供的舒适与宽敞空间赞赏有加”。 这个评语到今天也依然一语中的!

1948年至1998 年

在这段时期, 没有任何记录显示她曾在新加坡或马来西亚参加或赢得任何竞赛。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游艇俱乐部及新加坡的《海峡时报》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记录。

 

1998年到目前

在伊芙琳号的现任艇主为她进行大重修之后,她第一次的真正出航是在1998年参加拉惹慕达雪兰莪国际赛船会。 当时, 她成功完成第一段赛程, 抵达红土坎, 不过比其他游艇慢了12 至24 个小时。

在船员渐渐熟悉了她的索具及操控方法之后,加上她的船舵已经显著加大, 使她更容易掌舵及抢风航行,她在许多赛会中皆能表现标青, 尽管主办单位对如此船龄的游艇给予公平的挑战。从1998年开始,她几乎都在每一届的拉惹慕达雪兰莪国际赛船会中都赢得奖项;而比赛也越来越具竞争性,因为主办单位在经典组之外还增设一个古董组。她也曾参加泰国的国王盃赛船会与马来西亚皇家浮罗交怡国际赛船会,并分别赢得第二与第三名。

她也曾参加泰国攀牙湾赛船会, 马来西亚邦咯绿中海盃赛船会及新加坡独立日经典赛船会, 主要目的是为了与其他经典游艇的艇主与船员加强联系, 增进感情